香港思維導圖導師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官方網頁

思维导图诞生的故事
人类“超级大脑”背后的规模法则| 集智俱乐部


思维导图(Mindmap)被誉为大脑操作手册,它的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思维导图发明人东尼博赞先生是如何发明思维导图的。

读大学时候的博赞,就对如何大脑的运作机制十分感兴趣。他在思考,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有说明书,教人们如何使用这东西。那么世界上是否有教会人们使用大脑的说明书呢?于是博赞来到图书馆,询问管理员:“我想找一本关于如何用脑的书。”

“到医学书籍区看看”图书馆管理员指着一旁的书架说。
博赞回答道,“那里没有呢,我都已经看过那里的书目,都是医学类脑部手术的书,不是我要找的。我只想学习如何使用大脑。”
管理员面无表情地看着博赞,说道“我们这里只有这些教科书,并有你所说的关于如何使用大脑的书”。
那天,博赞带着遗憾地离开图书馆。

自大学二年级起,课业负担日益增加,博赞发现记的笔记越多,学习效果反而越差。由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给博赞带来想要的效果,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他慢慢意识到既然连图书馆都没有书来介绍如何使用大脑,那么这个领域的研究就有很大的潜力。在后面几年里,博赞学习了心理学与科学概论、神经生理学、神经语言学及语义学、信息论、记忆与记忆技巧、感知与创造性思维。他逐渐理解了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使大脑呈现最佳表现的必要条件。博赞的研究也使他自己学习方法中的缺点暴露无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课堂笔记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单调乏味。甚至博赞自己说由于这种线性形式的笔记十分有效地把他训练成了一个白痴!通常刻意练习能够让你的技能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如果练习的是错误的方法,这种练习只会让你变得更愚蠢。博赞认为如果把线性、单调的笔记练得越来越多时,人就会越来越迟钝。所以他开始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在研究了大脑的结构后,博赞找到了一直在要寻找的突破口。人类的大脑至少有1 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有助于我们的思维。这些神经元的触手(树突)像树枝一样,由细胞核向外辐射,这种形态令博赞十分着迷。这个发现对发散性思维研究作为很多贡献,博赞借鉴了这种神经元发散连结的发散形态来组织文字,图像,后来就催生出了思维导图。

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是一幅精细的示意图,通过参照脑细胞的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向外辐射分支的形态,并通过关联形式逐渐演变。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思维导图创立之初,它就被证明不单单是一种极好的记笔记的方法,也是一个有效的、能够深刻启发思维的工具,用于锻炼人们的脑力、智力和精神力。现在,思维导图被全球众多人认可和使用,借助思维导图来提升创造力,联想力,想象力,并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用途。